宣传片制作热线
0351—2325151

悉尼华人摄影家姜长庚:用镜头记录侨界的悲欢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5-29 分类:行业新闻



姜长庚和他的“宝贝”合影(图/中新网)

中新网悉尼7月15日电 一有空闲,姜长庚喜欢在他家二楼那间收藏室里,“检阅”他的“宝贝”:几十台各式各样、不同年代的相机。这是他在近60年的摄影生涯中所使用过的,四壁的柜子以及房间中间的柜子,被他放得满满的,只剩下容得下一个人通行的走道。他指指脚下:“为了配得上这些宝贝,我在地上铺上了红地毯。每天看一圈,心里很满足。照相机就是我的第一夫人。”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姜长庚能够屡获国内外摄影比赛大奖。即使现在年过七旬,他仍然活跃在悉尼的各种场合,用手中的镜头,记录发生在侨界的大事小情。有时在街头偶遇他,总见他拉着装满摄影器材的拉杆箱,行色匆匆地赶路。

瘦小、头发花白、衣着普通,只有在他端起照相机的时候,那种对摄影的投入,才会令人相信,姜长庚果然是著名的摄影家,获奖无数,比如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三年荣获“郎静山摄影艺术奖”慈善摄影大赛金像奖、澳大利亚国家馆颁发的“澳大利亚杰出华人摄影艺术贡献奖”、“中国摄影三十年荣誉奖章”和“第三届国际龙文化金奖”、2017“郎静山摄影艺术终身成就奖”等等。

姜长庚是上海人,15岁那年,喜欢美术的他接触到了摄影,并立刻爱上了这门在当时的中国年轻人中还是比较陌生新颖的艺术形式。想拍照,首先要有相机,而买一部相机对当时还只是学徒工的姜长庚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

“父亲不同意,认为花这些钱买相机还不如买只手表。手表嘛可以戴一辈子,买了相机还要买胶卷,还要花钱冲洗,没完没了地浪费钱。”姜长庚笑言。最终,他还是执意用自己攒下的第一笔钱买了第一部相机。那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天,他拥有了自己的“宝贝”,从此开启了他的摄影人生。

姜长庚是一个有心人,一边做着钳工的工作,一边磨炼自己的摄影技术。1971年,他的摄影作品《灭虫》发表在《人民画报》上,之后,又凭《铁环声声》摘取中国第二届全国体育摄影比赛二等奖,《辛勤》获香港专业摄影杂志比赛金奖、《探索》再获香港专业摄影杂志比赛第一名、《珍珠果盘》获华东大奖。在全国“即时摄影大赛”中,他又凭《成功之路》摘取了广告一等奖。

在事业的高峰期,1997年,姜长庚选择移民澳大利亚。然而,外面的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为了生存,他做过薯片厂工人,也教小孩子画画,最终,还是凭借对摄影的热爱以及在摄影界的名声,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待摄影极为认真的姜长庚,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洒脱、开朗、随意的人。他的积蓄,都用到摄影上了。他的家里,一个房间放相机,一个房间放道具,一个房间放了几百件用于拍摄的服装,客厅放满了他的收藏,连小花园,也被他改造成了制作间。电脑,他有4台。“这样就可以保证需要制作和传送照片时有电脑用。”他说。

得益于早年在工厂做钳工的“童子功”,姜长庚的动手能力很强,喜欢制作道具,什么轿子、黄包车、小桥、屏风等等,在他手上,变得活灵活现,有了生命。别看他做了满屋子的道具,但做家务的能力就很弱了,常常是几片饼干、一碗泡面就是一餐。听他说照相机是他的“第一夫人”,他的夫人可不乐意了。不过,说归说,姜长庚却是宠妻高手,对夫人言听计从。

“到了这个年龄,我无所求,开心最重要。我最开心的,当然还是拍照。有人请我拍,我开心;没人请我拍,我就在家里做道具,自己拍。”走着“秧歌步”,巡视着满满的道具,姜长庚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