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片制作热线
0351—2325151

“流浪地球”诞生记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11-27 分类:行业新闻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票房一路狂奔,目前票房已突破30亿元人民币。在该片好评如潮背后,导演郭帆及团队为这部中国硬核科幻电影的诞生付出了诸多心血。

【侨报网综合报道】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票房一路狂奔,目前票房已突破30亿元人民币,并获得各方的关注和认可,不仅电影原著作者、影片编剧刘慈欣激动地表示“中国科幻在今天终于启航了”,《纽约时报》亦称其为“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在该片好评如潮背后,导演郭帆及其团队为这部中国硬核科幻电影的诞生付出了诸多心血。

“把领导们都说哭了”

从2015年中旬立项,到2019年春节影片上映,青年导演郭帆4年磨一剑终于大获成功,其执导的《流浪地球》凭借一个硬科幻的冒险故事,领跑了今年中国春节档的电影票房榜和口碑榜。风光背后,郭帆及其团队付出了颇多心血。

综合北京《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报道,接触《流浪地球》项目之前,郭帆曾经拍过两部电影。2014年,一部改编自同名歌曲的青春校园片《同桌的你》,用2000万元(人民币,下同)成本就拿下4.5亿的票房,这证明了他的商业能力。但从第一部带有科幻元素的《李献计历险记》开始,他想做的电影类型就只有科幻。

2014年末,中国广电总局组织第二期导演团来美国六大电影公司之一的派拉蒙短期“访学”,郭帆是其中一员。结业那天,派拉蒙举行了一场欢送仪式。席间,郭帆好奇地问一位美国电影人,“你们平时看中国电影吗?”“不看!”对方的回答简单干脆。“为什么?”“因为有字幕的电影我们都不看。”

回中国次年,他接触到了《流浪地球》的项目,但注定面对种种未知和同行的质疑。2015年底,中影股份举行的2016年新片发布会上,公布了包括《大唐玄奘》《流浪地球》等共计33部影片项目。

进入筹备期的项目都公布了导演人选,“郭帆当时已经为《流浪地球》项目做了半年筹备工作,但最终还是没有在那次发布会上公布导演人选。说白了,就是对项目团队的担心,也是对中国影视现状能不能支持做出科幻电影的担心。”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此前,中影公司把执导此片的人选圈定在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等国际科幻大导演身上,吕克贝松在《千星之城》上映后一度与中影公司接触频繁,“基本上都跟他们沟通过,但没有人愿意来中国拍科幻片。海外导演没戏,我们又考虑过中国一线导演,也没有人愿意接。没有人想砸自己的招牌。”《流浪地球》项目中影方面前负责人朔方说。就是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上,郭帆进入了中影公司的考虑人选名单。

据微信公号“华商韬略”在一篇文章中透露,在中影公司没有任何承诺的前期开发阶段,郭帆就和搭档、也是后来的《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自费投资100多万元,制作了第一稿剧本、8000余格分镜、30多分钟的动态预览……还为《流浪地球》撰写了一份100年编年史。

2016年4月,郭帆拜访中影公司。能否通过中影公司的“最终考核”,成败在此一举。据龚格尔回忆,向中影公司汇报的那一天,曾经参加过唱歌选秀的他和法律系毕业的郭帆愣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把100多页的剧本从头到尾、声情并茂地给中影领导们演了一遍。再穿插世界观构架说明书、编年史、概念图、分镜头……最终彻底打动了中影公司领导们,有几位当场落泪,“就凭一张嘴把领导们都说哭了”。第二天,郭帆接到通知:准备开始吧。

“曾绝望到怀疑自我”

虽然接到了中影公司同意开拍的许诺,但郭帆很快发现,拍摄《流浪地球》的难度远超他之前的预计。四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拍摄超期、资金超支、资方撤资等噩梦后,“活下来,别赔钱”成了郭帆当时最简单的想法。

综合北京《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号“华商韬略”报道,“全身心投入这个项目的四年来,发现自己特别像一个跑马拉松的人,一直在绷着往前跑,同时又始终看不见终点线,在这个过程中,焦虑、失望,有时甚至绝望到怀疑自我,而且很难找到一种宣泄的途径。那时全靠硬撑,没啥招儿,有时候会不想起床,倒不是说有多困,而是醒来的那一刻就会想今天又是一堆事儿,不想睁眼,只想逃避现实。”郭帆回忆说。

在中影公司点头同意郭帆开拍《流浪地球》后,郭帆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变成了——如何在一个个具体情境中,克服中国电影工业上的差距。他的办法是“靠人力去补”。有媒体称,《流浪地球》的拍摄过程几乎就是“土法炼钢”。整个剧组加班加点是常态,“人海战术”也是常态——300人的概念美术团队、4000人的电影团队,10000件人工制作的道具……

原本属意的美国特效公司出价太高,一个7到15秒的高难度特效镜头,最便宜也需12万美元。《流浪地球》共有2000个左右的特效镜头,全部以最低价计算,总价也逼近2.5亿美元。郭帆团队决定转而启用中国本土特效公司。结果预算控制了,但整个团队在每一个镜头上试错的时间激增——每个镜头改100版是常事。其中,有一个镜头修改次数高达249版。郭帆说:“按每一版我平均回复3分钟的修改意见来计算,这就意味着我在这个镜头上仅仅反馈意见的时间就达到了747分钟。”这苦功夫花得值得。“我们甚至有一些镜头做得比海外团队还好。”最终,由中国团队负责完成的特效占比75%。

除了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之外,资金短缺也一直困扰着郭帆。拍摄《流浪地球》郭帆拿到的第一批预算是1亿元。他压缩了演员板块的花销,把钱几乎全投在了制作上。但是这第一批预算仍很快告急。期间,几位主创也不断把自己的身家投进来,累计1000多万元。

当郭帆第三次宣布需要追加投资时,有投资方出于稳妥考虑,撤资了。这时,还有空间站部分没有拍。这条线的演员“刘培强”也迟迟未定,许多大腕都先后婉拒。郭帆等人已经做出最坏打算——砍掉这条故事线。直到吴京的出现,事情才有了转机。

据经曾经成功打造过《战狼2》(吴京执导)的公司北京文化介绍,郭帆跟吴京喝了一次酒。一开始,吴京并没给承诺,酒过三巡,一瓶啤酒就倒的郭帆很快借着醉意痛诉“革命家史”,喝多的吴京也被感染,便应承下来。最终,“客串”变成了一个多月的拍摄和零片酬出演,吴京还被“忽悠”投资了本片(有媒体报道称投资了逾6000万元)。

把中国人的情感首次送上太空

在克服了技术上的不足和资金短缺困扰的同时,郭帆还借助《流浪地球》首次把中国人的情感放在了太空尺度上。

综合广州《南方周末》、上海澎湃新闻报道,不同于软科幻,创作硬科幻电影剧本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就是未来世界观的创造,这个问题让郭帆团队争论了三天。剧本创作伊始,郭帆编剧团队并没深刻体会到世界观对人物性格塑造至关重要,在调整剧情和人物方向时遇到了很多挫折。

有趣的是,郭帆也许在美国找到了中国科幻的精神内核。2016年,他带着《流浪地球》的方案拜会为《星球大战》制作视觉特效的工业光魔时,这家顶级视效公司感兴趣的是文化差异: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时,你们逃跑都得带着家人?在好莱坞电影里,地球遭遇灭顶之灾时通常有两种解决途径:超级英雄解救全人类,或者建造“诺亚方舟”带人类逃出地球。

郭帆意识到这和中国人的文化有关,即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依恋是中国的价值观。

在《流浪地球》主演李光洁的理解中,地球就是家,走到哪里家都不能扔。“你看我们历代大迁移,躲避战乱,中国人带的东西是最多的。”一开始,他不理解为什么讲述地球遭遇灭顶之灾的电影要安排在春节档,因为观众这时一般喜欢看合家欢电影,但和郭帆聊过,他知道这个决定是对的:电影讲的就是中国人对家的认知。

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里,超级英雄拯救人类是通行法则,但在《流浪地球》里,吴京饰演的宇航员通过炸毁空间站,在太空拯救了全人类。

“美国科幻片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失去最初的创作力,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流浪地球》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第一次真正把中国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放在末日情境下表达出来,中国人自己对未来太空的想象和欧美还是不一样。”刘慈欣说。